18种常见疫苗保护时间究竟有多长?

2024-09-19 17:12:58

疫苗到底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呢?


听得最多:接种疫苗是利用自身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的反馈机制,通过低活性(或者没有活性)的病毒(或病毒残片)造成病毒入侵假象,诱导B细胞识别、标记疫苗所携带病毒,并激活受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主要是IgG),从而具有抵抗相关病原体、降低疾病感染的能力。


通俗来讲:疫苗在人体内模拟免疫作战,通过演习锻炼免疫系统,当真正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就知道该如何反应,利用抗体,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这里有个关键点:抗体。


那么,是不是只有产生抗体才意味着“免疫成功”?


是,也不是。


从血清学角度来讲,产生特异性抗体只是“免疫成功”其中一步:抗体反应。


因为接种疫苗的目的在于降低病原体带来的伤害,甚至预防感染。“抗体反应”只是证明我们人体已经知晓病毒入侵并做了准备,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结合“抗体滴度水平”、“抗体阳转率”、“免疫应答”等一系列更专业的指标,进行综合判定。


这也就是为什么接种疫苗不能100%有效,甚至因为“个体差异”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


这时又有人要问了:


如果单纯通过“抗体检测”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免疫成功”,为什么还要做“抗体检测”呢?


其实用于评价免疫效果的“抗体检测(主要是IgG)”最初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里的群体性“抗体水平监测”。


为什么要进行群体性“抗体水平监测”呢?


由于接种程序、疫苗生产工艺、接种途径、受种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


所以为了及时了解疫苗接种后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水平,就需要开展对不同人群的免疫效果检测,了解各类人群接种疫苗后的免疫状况,评价预防接种程序、疫苗有效性。


因此,“抗体检测”是免疫效果检测中很重要的一个评价工具,为制定科学的免疫规划策略、疫苗生产工艺改进等提供依据。


而且这个“抗体检测(主要检测IgG)”和临床上的“抗体检测”目的性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临床上进行“抗体检测”是为了诊断感染性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测定其抗体仍是诊断艾滋病的重要依据。


普通人接种疫苗前、后是否有必要进行“抗体检测”?


(1)通常接种疫苗后都会诱发“抗体反应”,只是强弱不同;


(2)目前“抗体检测”的手段还不能完全准确检测出抗体,这意味着太弱的“抗体反应”可能无法被检测出;


(3)一般“抗体检测”收费都不便宜,特殊的抗体检测更不是哪里都可以做的。


(4)国家会根据流行病发展情况,免费对特定人群、定期开展相关的“抗体水平监测”。


因此,不推荐普通人在接种疫苗前、后进行“抗体检测”。也不能单纯以“抗体检测”结果来判定免疫效果的好坏。


那么,市面上常见的一些的疫苗能保护我们多长时间呢?


18种常见疫苗的保护效果


为什么疫苗的保护期有长有短呢?


不管疫苗免疫,还是病原体感染,留给人体的就是特异性抗体和记忆B细胞。当下一次遇到病原体袭击的时候,机体能用的就是他们。


而影响疫苗保护期原因有很多,总体来说疫苗产生抗体的有效时间,主要是看这种疫苗产生抗体的原理,既疫苗与人体免疫系统是怎样产生相互作用,使其产生免疫记忆的。


因此,疫苗的生产工艺、佐剂、疫苗稀释液、接种操作、免疫程序、环境温度以及病毒病原等因素都能对其产生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点:


1、疫苗生产工艺不同


疫苗按生产工艺(成分性质)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每种疫苗因为制造工艺的区别,会导致进入体内的疫苗诱发记忆细胞标记、并能够记录病毒的时长差异,从而影响到疫苗的保护效果。


其中,减毒活疫苗的保护时长一般优于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需多次加强,以维持其保护效果;而基因工程疫苗(如mRNA疫苗)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力,能够产生持久免疫应答而无需多次免疫,且可以更好的应对病毒的变异,保护时间甚至可能超过减毒活疫苗;而亚单位疫苗与类毒素疫苗一般需要添加佐剂来帮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反应,需要接种加强针来达到持续保护的效果。


2、疫苗免疫程序不同


每种疫苗能产生的保护效果离不开免疫程序。以乙肝疫苗为例子,有研究表明:HepB 按 0-1-12m、0-1-6m 和 0-1-3m程序接种后 HBsAb 阳性率较高,其中0-1-12m 和0-1-6m 程序GMC高于0-1-3m程序,接种后可能产生更长的保护期限。


通过12年的随访结果发现,0-1-6三剂次免疫程序免疫效果显著优于0-6两剂次免疫程序,且免疫持久性更好。



从全程免疫的时间和依从性角度考虑,0-1-6m 程序在现实工作中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因此,目前我国儿童免疫规划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就是0-1-6。


3、疫苗接种方式不同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等不同的给药方式,机体免疫刺激不同。


4、病毒变异性不同


最典型的就是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极强,所以每年流行的流感毒株是不同的,如果第二年的流感毒株和上一年的完全不一样,就会导致流感疫苗的保护期只有一年。


因此,根据每年流感疫苗预防的毒株不同,要每年都进行接种。


5、个体差异


发表在《Cell System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绘制健康个体和患者的抗体图谱发现了人群的免疫多样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血清学抗体库。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生病;有些人打了疫苗还会被感染;而另一些人能更快从疾病中康复,这也就是个体差异。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补种疫苗?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补种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小于18周岁人群,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


(1)应尽早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


(2)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同种疫苗完成接种程序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补种要求


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明确要求外,非免疫规划疫苗的补种只存在于口服疫苗、雾化吸入式疫苗等未能完成接种时:如计量未达标、未规范操作及接种后短时间内出现呕吐的现象,才能按照具体疫苗的说明书进行对应的补种。


当然,还有个特例——狂犬病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规定,当接种疫苗后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RVNA)水平≥ 0.5 IU/mL 时,其抗体水平可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作用,当 RVNA 水平 <0.5 IU/mL 时,抗体水平尚未达到保护水平,需接种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抗体能提供的足够的免疫保护作用不一定是100%的,也就是并非有较高水平的抗体,就一定不会感染狂犬病毒并发病,这个抗体值只是用来判定是否应该进行疫苗加强免疫的一个标准。


综上所知:疫苗的接种、抗体的产生及疾病的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关联系,但并不能保证100%,而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我们不能只看重个案,流行病学和免疫学是站在国家、社会的角度,从宏观上来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达到足够的接种率,才能形成“群体免疫”,最终保护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Bondt A, Hoek M, Tamara S, de Graaf B, Peng W, Schulte D, van Rijswijck DMH, den Boer MA, Greisch JF, Varkila MRJ, Snijder J, Cremer OL, Bonten MJM, Heck AJR. Human plasma IgG1 repertoires are simple, unique, and dynamic. Cell Syst. 2021 Dec 15;12(12):1131-1143.e5. doi: 10.1016/j.cels.2021.08.008. Epub 2021 Sep 17. PMID: 34613904; PMCID: PMC8691384.

2、WHO各疫苗立场文件

3、各类疫苗说明书

4、万咏梅,王富珍,郑徽,张国民,张卫,姚军,崔富强.20-49岁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比较[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0,26(1):19-24.

5、孔青.成人不同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12年后体液免疫持久性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宋云,于鹏程,朱武洋;SongYun,YuPengcheng,ZhuWuyang- 《国际病毒学杂志》2020年02期

7、《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

8、《医学免疫学》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