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新药临床开发的危局?

2024-09-20 09:45:36
关于成功推出一款新药的成本,业界的说法已经从早些年的“双十定律”,发展到二、三十亿美元,十四、五年之久。

更加尖锐的现实是,根据近期《药物化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过去三十年,尽管用了数百种有效策略来大大改进药物研发中的每一步,但抗肿瘤疗法的失败率仍然高达95%。并且,不到一半的新药,能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超过2.5个月)


新药开发,尤其是在临床验证阶段,业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想要继续留在场上,乃至穿越“死亡之谷”,厘清背后的矛盾便成为创新药企的必答题——不论国内国外,从Pharma到Biotech,都概莫能外。


9月,同写意受邀参加了2024年第十三届Medidata NEXT中国年会。作为一家生命科学行业临床试验解决方案提供商,Medidata致力于帮助客户提升临床开发的效率,已在国内深耕多年。


在这样一个多方汇聚的场合,我们从现场交流采访中,尝试梳理出一些思考脉络。





1
新药临床进入“Hard模式”

“过去三年,中国临床试验的整体数量仍维持在年均1000左右的高位。”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终身教授李进说。

实际上,本土创新的成就有目共睹,来自中国市场的元素也越发活跃。从2013年到2023年,在全球由中国发起的临床试验数量已经从3%攀升到28%。2023年,获中国监管批准上市的创新治疗方案已有高达40余款,创历史新高。

所以无论怎么看,我们似乎都有理由认为,去年是中国新药研发扩大国际影响力、值得骄傲的一年。

然而,李进提醒,高质量高预算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数量下降非常快——从2022年到2023年下降了约35%,去年到今年的恢复速度不及预期,数字有可能还是呈持续下降的状态。

资本或许更早嗅到了危机。从2020年到2023年,本土创新药研发的资本锐减了近70%。李进补充说:“投资事件方面 ,2023年也比2021年的最高峰时下降了38%。”

这当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困境,相反,在海外市场,创新的周期性波动已经更早来临。

随着“低垂果实”被收割殆尽,开发一款创新疗法,意味着要接受更复杂的临床考验。FDA、EMA对复杂试验设计提供了相关描述。大体上,这种包括自适应试验(如篮子试验、伞状试验)在内的方法,已越发成为临床研究的主流。

好处和回报显而易见。例如,更灵活的方案设计,会降低临床投入成本,提高成功概率。可高质量临床的挑战同样巨大。

2018年,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复杂试验设计带来各方面挑战:运营流程增加70%、单个研究要求的研究中心数量增加63%、临床终点数量增加86%,以及数据量增加88%。五年过去,这些数字恐怕还在上涨。


某种程度可以说,无法跨越这些门槛,注重投资回报的资本的退潮,就不会是过去式。

值得注意,诸如百济神州等创新药企,已经在数字化转型上走出一段距离。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统计和数据科学全球负责人郭翔称,现阶段,他们已将许多临床试验流程融入自动化,以帮助控制药物研发成本。


2
当谈数据时,我们谈什么?

临床试验本质上很复杂。而现在,随着复杂临床试验方法越来越多被采用,挑战变得前所未有的严峻,并集中体现在数据方面。

设想如此场景:药企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中,如何通过网络,远程收集患者主观、个性化的治疗体验?特别是当这些数据事关产品是否能达到临床终点时,怎样确保其中平衡?

Medidata首席执行官Anthony Costello坦言,他们采集的很多数据是主观的,是患者当下的感受。然而,“在传统临床试验中,患者需要每隔几周去研究中心进行随访,而他们在随访中的反馈更是主观的,而且是基于其对自身过去几周的试验感受的回忆”。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一直会存在于临床开发过程中,Medidata并不试图让每个患者都确保自己的反馈足够客观,而是从另一端发力。

“我们有两个重要举措(来平衡主观性)。”Anthony Costello介绍,“第一,即使在DCT中,我们也非常重视患者与研究团队的沟通,如此,研究团队才能及时解读这些患者的主观数据。第二,我们也在大力鼓励可穿戴传感器的使用,通过可穿戴传感器,我们能够持续获取客观的患者数据,将其与患者的主观数据整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结合主观和客观的患者数据洞察患者最真实的情况。”

Anthony Costello认为,全球范围内,对于这种全新的数据采集方式的接受程度正稳步提升。

而就中国药企,关注临床数据还有更加紧迫的一面,出海。

“中美双报,对于市场差异化的程度和监管要求是非常高的。”李进指出,本土创新的国际化,一是要适应全球标准,特别涉及数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二是运营质量和研究设计,要保证患者的多样性。

倘若基于能兼顾全球数据的系统,李进表示,国内药企把中国的数据加上全球的数据,一起用来申报,就有望把成本降下来,把成功率提上去。


3
用脚投票:一个新的开始

Medidata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威告诉同写意,面对临床试验这个人力密集型行业,降本增效的唯一出路,就是借助高质量且可靠的数据技术,而这也是Medidata 现在做的事情。

这种说法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7月,日本药企卫材株式会社美国制药子公司卫材公司跟Medidata达成了新合作,将基于后者近期开发的Clinical Data Studio平台推进旗下创新管线的研究。

到9月早些时候,法国CRO Aixial Group也决定把其临床数据整合到Medidata Platform中,创建单一数据源,以便研究团队能够保护患者数据隐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进行监查以确保患者安全,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按照Medidata给出的数据,迄今为止,该公司支持了全球超过3.4万项临床试验。2023年,FDA批准的65%的新药都由Medidata技术支持。

其中,作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的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物呋喹替尼,曾一度受到业界关注。
 
“它之所以能成功在美国上市,一方面是开展了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另一方面也基于Medidata的全球数据系统。”李进强调。他是呋喹替尼FRESCO关键研究的PI之一,也见证Medidata平台对药物在全球范围申报过程中的加速作用。


2023年可谓出海的大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的数量比2022年增长了88%,再创历史新高。当创新置于全球视野,势必会出现更坚实的数据要求,包括Medidata在内的临床数字化服务商,也有望迎来增量发展。

面对竞争,Anthony Costello回应说,Medidata思考从试验体验、临床试验的运营方式而不是产品角度入手,实现研究范式的创新。

此外,Medidata还通过生成式AI、合成对照组等技术形式,提供差异化服务。9月11日,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与Medidata将合作延长了四年,部分也出于后者AI方面的专长。

EORTC目前的成员机构多达3800家,来自50个国家。照此看,Medidata至少已经站稳一隅。而在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或许新的较量正在来临。

参考资料:

1.Clinical Trials – The Ever-Changing Face Of Complexity;Clinical Leader

2.Eisai Selects Medidata’s Clinical Data Studio to Enhance and Modernize Clinical Trial Efficiency and Patient Experience;Medidata

3.European oncology organization extends clinical trial partnership with Medidata;Fierce Bi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