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健康地老去,不仅需要防治重大慢性病,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同样不可忽视。 我们为何会衰老?我们究竟有多老?如何健康地老去? 这是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的基础研究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讨论的议题。 “上述问题分别对应着衰老机制、衰老度量和衰老干预三个方面的科学问题。”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指出,目前相关研究分别面临着靶标缺、预警难、干预差等挑战。 在这场主题为“衰老的机制和干预”的会议上,专家呼吁,应围绕衰老机制解析、衰老精准度量、衰老科学干预等议题,加强衰老生物学基础研究,推动相关技术临床应用,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老而不衰,老而少病。 01 人体衰老是复杂的 整体性过程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发展快,形势严峻,衰老的机制研究与科学防控显得尤为紧迫。
衰老是一种疾病吗?有人认为,衰老是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演进的生理现象;有人认为,衰老是一种进行性的、退化变质的疾病;也有人认为,衰老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但衰老会带来疾病;还有一些人认为,衰老是否为疾病需要视衰老程度而定,老得过快即早衰就是一种疾病。事实上,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衰老定义为一种新疾病,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衰老干预研究。
“衰老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生物医学的重要领域。”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认为,衰老与众多疾病密切相关,抓住衰老这个关键点,深入研究其机制,有望为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衰老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究竟哪个器官最先衰老?“衰老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生物学过程,跨越分子、细胞、器官等多个层次。不同器官衰老具有异步性,同一个器官不同细胞的衰老也具有异质性。”刘光慧说,这种异步性和异质性增加了研究难度。目前,科学界仍在积极探索人体中哪个器官会率先出现衰老迹象。
“衰老涉及造血、免疫、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内分泌及生殖等多个系统。”暨南大学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院长鞠振宇认为,人体衰老是一个整体性过程,各系统间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差异,需从多维度综合解析其机制。
02 衰老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量化
当人们感冒发烧时,会测量体温、查血常规。那么,衰老该如何科学度量?
“衰老是机体在增龄过程中因自身和外界因素产生的损伤积累,导致功能衰退、慢性疾病和最终死亡。”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延江说,如何准确地度量衰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为了有效评估个体的衰老程度,并为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精准依据,寻找合适的衰老生物标志物非常重要。
王延江介绍,衰老生物标志物需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在健康衰老过程中会表现出来;二是加重其变化程度会加速衰老;三是缓解其变化程度能够延缓或逆转衰老,进而延长寿命。
国际上,针对衰老标志物的研究计划已相继展开。学者从损伤的原因、损伤的响应和损伤的表型三个层面提出了衰老的12大特征,如细胞衰老、慢性炎症和生态失调等,并从遗传、分子、结构和功能等层面研究衰老生物标志物和生物学年龄时钟。
我国于2022年12月成立了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Aging Biomarker Consortium, ABC),联合国内学者开展衰老生物标志物研究。“成立联合体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筹备,它汇聚了各领域专业人才,致力于构建‘说得明白、用得上’的衰老科学度量体系。”裴钢说。
在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的组织下,我国科学家初步“勾勒”出全球衰老研究的图景。相关学者相继从体液、影像和功能三个层面制定了大脑、心脏、血管、肝脏、骨骼的衰老生物标志物框架。“其他组织器官的衰老标志物框架也正在相继制定中,这些工作为全身多系统衰老标志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延江说。
尽管我国在衰老标志物研究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有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王延江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建立自然衰老人群队列,为衰老标志物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样本支持;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衰老标志物检测技术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通过衰老标志物建立精准的生物学年龄时钟,将为健康生存寿命、衰老相关疾病的预测以及衰老干预效果的监测提供准确的度量。”王延江说。
03 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 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