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佐剂配角”到“免疫先锋”, CpG的逆袭之路 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命题在于打破肿瘤微环境“冷寂”状态,重塑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在PD-1/PD-L1抑制剂等明星靶点之外,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因其先天免疫激活能力,成为近年来领域内的重要突破方向。其中,以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为代表的TLR9激动剂,凭借其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从传统疫苗佐剂逐步进阶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组合拼图。 作为人工合成的非甲基化CpG基序DNA短链,CpG通过激活TLR9诱导强有力的Th1型免疫反应(IFN-α/γ、TNF-α等),直接刺激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B细胞增殖,同时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抑制性成分(如Treg、MDSCs)。目前,全球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聚焦于CpG-ODN在不同实体瘤及血液瘤中的单药或联合应用潜力,CpG已成为生物制药企业不可错过的研发赛道。 -02- 生物学功能拆解: A/B/C型CpG的免疫机制差异化图谱 CpG-ODN因骨架修饰与基序排布差异,可以分为A型(D型)、B型(K型)、C型三大阵营,其作用机制与适应场景显著分化: 1. B型CpG:激活B细胞与快速免疫应答的“主力军” 结构特征:硫代磷酸骨架增强核酸酶抗性,含单一/多重CpG基序; 核心功能:优先刺激B细胞分泌IgM并增殖,同时通过早期内体-晚期内体快速转运,诱导pDC释放TNF-α; 2. A型CpG:I型干扰素生产“专业户” 结构特征:中心回文序列+两端polyG尾,部分硫代修饰维持结构稳定性; 核心功能:通过自组装成高级结构长期滞留早期内体,驱动pDC大量分泌I型干扰素(IFN-α),但B细胞激活能力弱。 3. C型CpG:双功能协同的“跨界新秀” 结构特征:全硫代磷酸骨架+B型特征,回文基序允许形成茎环/二聚体结构。 核心功能:兼具A型干扰素诱导能力与B型B细胞刺激作用,同时延长体内半衰期(>8小时)。
-03-
TLR9激动剂的发展历程: 迭代升级的四代进化 第一代TLR9激动剂主要包括A类、B类和C类CpG ODNs。这些激动剂通过模拟细菌DNA中的CpG基序,激活TLR9,诱导免疫反应。然而,由于这些激动剂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在体内降解,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代TLR9激动剂应运而生。这些激动剂通过引入化学修饰或结构优化,提高了其稳定性和活性。例如,IMO-2055和IMO-2125等第二代激动剂通过将两个CpG ODNs的3'端连接起来,形成了二聚体结构,从而增强了其免疫刺激效果。 第三代TLR9激动剂则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结构设计。MGN1703作为第三代激动剂的代表,采用了双茎环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其稳定性,还降低了其毒性。此外,MGN1703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 近年来,第四代TLR9激动剂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激动剂采用了纳米材料作为载体,提高了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靶向性。例如,球形核酸(SNA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载体,能够将ODNs密集地包裹在球形纳米颗粒中,从而提高了其免疫刺激效果。此外,SNAs还能够直接进入细胞,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的局限性。 -04- 在研药物全景图: 从单药到联用的临床突破 -05- 未来突围:组合策略与纳米递送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