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担心的干细胞成瘤性真的存在吗?

2025-03-07 09:40:40
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卫健委对于干细胞成瘤的考虑仅限于胚胎干细胞和IPS诱导多能干细胞,而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已经得到非常充分的证实,它不具备成瘤性、畸瘤性和促瘤性,所以以后谁再跟你说去日本、去乌克兰打胚胎干细胞,你就揍他。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作为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与其他干细胞相比,MSCs具有诸多优势,如易于获得、扩增能力强、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等,并且在多种临床应用中展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一直以来,干细胞是否具有成瘤性,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话题。

图片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支持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许多实验研究已经证明,MSCs参与了骨骼、软骨、脂肪、血管等多种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过程。如果MSCs真的具有肿瘤转化的潜能,那么它们在进行组织修复时可能引发肿瘤形成,这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相矛盾。

多项研究表明,MSCs存在一种称为"安全阀机制"的特性,可防止其转化为肿瘤细胞。这主要是因为MSCs所具备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调节,如微环境的影响、免疫系统的监视和干细胞自身的质量控制。这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MSCs的干细胞状态不会发生异常转变。

图片

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并不是来源于正常的干细胞,而可能是肿瘤细胞在生存压力下的进化突变结果。肿瘤干细胞在自己的巢(niche)里维持自身的更新和持续分化为肿瘤细胞。不仅正常健康的MSC不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即使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MSC,也不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其实很好理解这点,如果正常健康的MSC能形成肿瘤,那么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肿瘤的生长,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图片

来自法国的13个科研单位联手在《血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实验文章,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了MSCs的安全性。他们发现,尽管在体外培养过程中,MSCs可能会出现染色体异常,但这些异常并不会导致肿瘤的形成。

图片

在这篇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即使在体外培养过程中,MSCs的染色体可能会出现异常(例如非整倍数),但这些异常并不会影响到MSCs的倍增时间。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小鼠成瘤实验证实,即使MSCs的染色体异常和长期培养导致的衰老,移植到小鼠体内后并不能成瘤。


图片

图片

此外,他们还发现,衰老的骨髓MSCs的功能变化主要与细胞发育、细胞生长/增殖、细胞死亡、细胞信号转导/相互作用和细胞运动有关。其中3号染色体倒位的MSCs(MSC/inv)表达细胞衰老生物标记物的水平较高。所以,在临床应用时,选择年轻态的MSCs更合适。

图片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再次证实了MSCs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中的安全性。虽然染色体异常和衰老可能会影响其功能,但这些变化并不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MSCs进行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经过体外扩增培养后,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低代数扩增时不会引起肿瘤。但是高代数扩增可能会导致染色体异常。例如,在骨髓MSC培养至18代时出现了染色体异常和端粒酶缩短,在脐带MSC则需要培养至30代才会出现染色体异常。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使用10代以内的MSCs,因此无需担心染色体异常问题。

图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视MSCs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未来研究仍需要密切关注染色体异常和衰老对MSCs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以实现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可以得出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不会发生肿瘤转化。虽然科学领域总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观点出现,但多项研究已经形成了共识,证明了MSCs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我们相信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将不断被挖掘和拓展,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