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免到肿瘤,风卷残云的皮下制剂开发逻辑

2025-03-27 13:26:26
图片


作者|Bio-three


皮下制剂的药物在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自免性等慢性疾病领域药物开发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如今,皮下制剂的这股风潮也吹到了肿瘤领域。近期,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先后和韩国Alteogen达成合作,引进后者的新型透明质酸酶技术ALT-B4用于开发下一代肿瘤药物。除了依从性的因素,到底是因为竞争格局使然,是否还另有玄机?本文简要进行分析。


图片
近年来Alteogen新型透明质酸酶技术的合作方

  01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此前罗氏两款HER2单抗药物曲妥珠单抗(Herceptin)以及帕妥珠单抗(Perjeta)联合用药策略,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两者的美国专利均在2024年相继失效。在此基础上,罗氏在2020年推出了两者的皮下复方制剂Phesgo


图片
HER2抗体皮下复方制剂Phesgo(罗氏官网)


皮下复方制剂Phesgo的出现,将此前2-6小时的注射时间缩短至5-8分钟,依从性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随着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专利相继失效,Phesgo也接过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接力棒,上市5年来产品转化率已经达到46%,稳住了罗氏在此领域的整体市场份额。


图片

HER2抗体皮下复方制剂Phesgo(罗氏官网)


不久之后,BMS的O药和默沙东的K药这两大PD-1单抗药物的专利也将于2026-2028年间相继失效。显然,开发皮下制剂有望进一步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


图片
Keytruda和Opdivo历年销售额


  02  


减少输注副反应


强生的EGFR/c-Met双抗Amivantamab皮下制剂,已经获批用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其注射时间从此前的3.4-6.5小时显著减少到0.4-0.6个小时,大幅提高药物依从性,临床有效性方面也取得了非劣的结果。


图片
Amivantamab皮下制剂临床结果(2024 WCLC)


安全性方面,Amivantamab皮下制剂则显著改善,输液整体不良反应从66%降低到13%,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也降低了30%以上,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


图片

Amivantamab皮下制剂临床结果(2024 WCLC)


大分子药物基于药物形式的特殊性,主要以静脉输注为主,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不可避免,对于肿瘤免疫药物和双抗药物其输注反应更为严重,ADC药物此前报道的输注不良反应最高可达15%。


此前,阿斯利康虽然没有透漏与Alteogen具体合作的产品,猜测除了ADC药物还有双抗药物。无论是剂量更高的PD-1相关双抗,还是剂量没那么高的CD3双抗,其输注反应和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反应,或和其注射路径均有一定关系。


此外,特别是随着不同药物之间的联用更为普遍,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或将叠加,如果不能控制药物的输注反应,可能会显著限制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因此这些新型抗体的皮下开发显得更为紧迫,康宁杰瑞开发了全球首创的HER2双抗+PD-L1抗体的皮下复方制剂。


图片
康宁杰瑞HER2双抗+PD-L1抗体的皮下复方制剂JSKN033(康宁杰瑞官网)


  03  


皮下制剂的挑战


皮下制剂确实对于药物具有以上的各类优势,但是其开发的挑战仍然不小,高浓度情况下药物的成药性将受到挑战。透明质酸酶及降黏剂的使用也并非万能,如何控制高浓度制剂的稳定性,这在非肿瘤和肿瘤药物中一样突出。


除了成药性的挑战,皮下给药的路径下也会增加淋巴/抗原呈递细胞暴露风险,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ADA免疫原性产生


以PD-1/L1抗体为例,几款PD-1及PD-L1皮下制剂均达到了非劣性的临床终点,但是O药和T药的皮下制剂的ADA显著增加。不过,K药基本维持不变,一方面可能和K药本身的特性有关,一方面也和其使用的透明质酸酶ALT-B4有关。


图片
PD-1/L1皮下制剂ADA比较


对于CD3类的双抗,虽然皮下制剂的采用能够减少部分Cmax带来的不良作用,但是基于特定的T细胞激活能力和药物剂量,已经比较显著的ADA和CRS作用是否在皮下制剂下更为显著,这同样需要关注。 


图片
CD3类双抗的开发策略(Clin Pharmacol Ther. 2024 Aug;116(2):315-327)


综上所述,在下一代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基于竞争局势升级的使然,不仅仅自免药物,肿瘤药物的依从性也摆到相对重要的位置。基于生物利用度的限制,对于抗肿瘤药物,虽然皮下制剂很难在疗效方面取得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安全性提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会逐步成为常规手段,但是挑战仍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