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功完成首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

2025-03-01 09:55:55
半年以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功为一批患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孩子完成了基因替代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望为该疾病的治疗开创新的路径。

首例患儿小朋(化名),参加幼儿园体检发现下肢腓肠肌肥大,并伴随转氨酶异常升高,于2022年被确诊DMD。2024年7月,家长得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在开展一项相关临床研究后报名加入。8月起,临床研究组开始按计划进行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评估和给药前相关检测。9月10日,小朋接受了进行了BBM-D101注射液的单次给药基因治疗。目前已经完成12周随访,状态良好,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肌肉活检显示微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显著,生物标志物肌酸激酶水平稳步降低;北极星行走评估(NSAA)显示运动能力及活动范围较给药前有显著提升,患儿及其照护家属的生活质量较前也有明显提高。今年以来,医院又完成另外3例DMD患儿的临床研究治疗,从随访数据看,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

DMD是一种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肌肉疾病。在全球,每5000名男婴中约有1例DMD患者,其中,近30%的患者为新发基因突变。中国则是DMD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400-500例DMD患儿出生,累计患者已达7万人。患者症状通常出现于6岁之前甚至婴幼儿时期,多数患者在10-12岁逐渐丧失行走能力,30岁左右因心脏、呼吸功能衰竭失去生命。

近年来,前沿的基因治疗研究取得诸多进展和突破,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该项临床研究由我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纪文和主治医师王翠锦共同牵头,与国内生物技术企业合作开展,与来自护理、肾内、康复等学科的专家组成多学科团队共同实施。BBM-D101注射液是一种基于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技术的基因替代药物,以工程化改造的高效肌肉靶向AAV作为载体,将优化的基因表达盒递送至全身肌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单次给药、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纪文表示,在国内,DMD尚无有效的治愈方式,现有治疗手段主要为多学科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呼吸及心血管支持等,仅能帮助患者减缓疾病进展,减轻临床症状,其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副作用明显。rAAV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为DMD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其高效性、安全性、疗效持久性等诸多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从此次治疗结果看,患儿的恢复情况良好,研究组对该项探索充满信心。


近年来,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市基因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积极致力于国产创新药械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罕见病基因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已开展的国内首次用于人体的治疗芳香族 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基因治疗项目已完成前期IIT研究并进入注册临床阶段。目前,包括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戈谢I型、MECP2重复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的多个基因治疗临床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